化痰止咳的“动药”和“静药”
钟新渊 肖相如频道
导读: 今天跟着钟新渊先生学习治痰止咳的临床经验。
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未有不涉及痰者。
(资料图片)
痰液留滞气道,未有不经咳嗽而排出于外的, 因此,治咳嗽应以治痰为先。 痰液得清,咳嗽未有不愈的。
清痰不外有两大原则, 一是用宣肺肃降之类的“动”药;一是用柔润甘淡或敛涩之类的“静”药。 而二者又互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另外,防痰之未萌,更须着意,不可忽视。
01
宣动祛痰,斟酌温凉
风寒热燥湿等导致的咳嗽,其痰液性状之辨别,不外稀稠之分、色泽之异、量之多寡而已。
稀薄而白属寒湿,粘稠而黄属风热;或痰色透明而量少,或痰如涎如丝如缕而粘滞难咯。前者或属热或属寒,察其兼证而判断;后者多属风热夹食滞。
痰之性状既明,治法才有根据。粘稠之痰可使之稀化,稀化后痰易咯出, 欲稀化应用清法,丝瓜络、桑皮、知母之属; 稀薄之痰,痰多咳而频频,宜使之稠化,稠化则痰量减少而咳可缓, 欲稠化应用温法,紫菀、干姜、二陈之属。
少量粘稠痰及风涎痰,一般咳出颇费力,频频咳呛,令人困顿,治此宜宣透兼清,若用柔润止咳,咳虽可暂缓,终因痰未化除反觉胸闷难受。
设若误治,仍宜宣动之, 服宣动之剂后,有时可致咳嗽较增,不必过虑,继服则咳嗽可缓。
咳嗽胸满,甚至咳嗽胸痛者,有的是过早凉遏所致。 属风寒者,用瓜蒌麦冬百合之类凉润遏痰,胸满则有加无已。 市售成药川贝枇杷露之类,服后常致胸闷者,即此缘故 。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大抵与此有关。
咳嗽不论新久,宣疏祛痰是主要治法,宣疏大抵分温宣与清宣二法。
温宣用二陈、紫菀、桔梗、杏仁、干姜、细辛之属;清宣用桑叶、桔梗、杏仁、牛子、浙贝、知母、百部之属。
有一种凉燥咳嗽,舌苔白少津, 喉痒即咳,呛咳一阵, 方可咳出透明之少量粘痰,治此若专用辛甘发散则助燥,专用柔润则痰滞胸闷, 只有辛甘润同施才会取得较佳的疗效。
一般常用:荆芥5g,桑叶9g,百部9g,牛蒡子9g,薄荷5g,知母9g,浙贝9g,桔梗6g,甘草3g,生姜3~6g,蜂蜜15~30g
先将姜蜜同蒸,另将余药煮汁两次,再加入姜蜜调匀,分2~3次服完。
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咳引胸胁痛,舌暗或夹紫瘀点,宜用活血行气药当归、桃仁、赤芍、降香、枳壳,加化痰止咳药浙贝、瓜蒌、丝瓜络、百部、紫菀, 这类咳嗽活血药是关键,其中桃仁、当归、赤芍决不可少。
02
沉静以清痰之本
静药属于柔润之类,柔润滞痰,怎能祛痰?
静药之祛痰,并非如动药之宣通肃降,而是通过治生痰之本,间接而起到祛痰的作用。
一般能用这个治则的,多是内伤咳嗽, 咳嗽之用养阴静药也不是全不加动药,但动药只能作为辅助而已。
阴虚咳嗽若专用动药,只会加剧咳嗽,反增病情,不可不知。 有一种慢性咳嗽,咯痰如米羹,用一般化痰止咳药无效,用养阴法有时却有效。
曾治一例慢性气管炎,每因寒而诱发,在50岁时,闰冬发病,至春未愈,不能平卧,咳痰如米羹。
后以六味地黄丸,日服3次,每次9g,每日用薏米30g煮粥服之。戒食煎炸肥腻,旬余获痊。
有的仅因多食油炸肥甘香酥食物,致痰如米羹样,晨间咯出数口,日间偶尔咯之,后常吃薏米煮粥,并同时禁食油炸等食品,痰乃尽,咳可止。
薏米甘淡,健脾补益,可以说是平淡中见神奇的药。
酸涩之药,一般谓“劫药”,也可归属于静药范畴。外感实邪的咳嗽,绝不可用“劫药”。必须用劫药时,也应与宣疏兼用,方可无固邪之弊。
许妇,产前半个月咳嗽,迁延至产后3个月之久。
夜不成寐,胸闷胀,不能平卧,时欲欠伸,喉中如梗,时感阵发烘热,热时敝开衣襟,旋又畏寒。
咳痰色白微稠,量一般,更医数人,某医作虚劳咳嗽论治,服黄芪、鳖甲、沙参、川贝、百部之类益气养阴,毫无寸效,又用人参、蛤蛤,憋闷更其,乃停服。
1987年3月7日前来求治,依据其胸部胀满,不能平卧,欲欠伸,深吸气为快,脉细数等特征,认为绝非虚劳之咳。
原系产后外感,未及时清肃肺气,痰液内滞,气逼于胸所致。
摄片证实:肺内感染合并气胸,右肺被压缩80%,此气胸之形成,是久咳伤肺所致,若不敛其气则胸愈胀满,若不宁其咳则气愈泄于胸膜腔。
于是以北五味敛肺气以宁咳,诃子肉酸以敛肺降火,苦以泄气消痰止咳,以糯米1小撮,红枣5枚助脾养气,服药10剂,患者能平卧,咳嗽渐止。
治疗1月,临床症状消退,最后将残留在胸内的积气用导管放出,致病痊愈。
至于清热化痰之药,如浙贝、知母二味,祛痰止咳作用甚佳,既宜于外感,也适于内伤。
而川贝、枇杷叶二味,一般宜于内伤,这些都属于静药的范畴。前者适合热甚痰多,后者用于虚热痰少。 然活法在人,临证不可拘泥。
注: 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上)》,单书健、陈子华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