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经开区:才聚欧潭 智助发展
人才聚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活。
优膜科技新一代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赛可韦尔科技与韩国GS建设株式会社合作,新增投资20亿元建设新项目……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全链条构建和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形成了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奔流涌动的生动局面。
量体裁衣引人才
(资料图片)
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今年2月28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刘凯携磁性材料和电子信息功能器件研发和生产项目落户;4月28日,吕健博士携高性能稀土金属陶瓷生产项目落户;6月30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王得丽携先进锂离子、钠离子储能电池及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项目落户……
赣州经开区聚焦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双首位产业,稀土和钨后端应用、新材料、数字经济、区块链赋能等N个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引才机制,坚持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同步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同步发力,一批批高层次人才纷纷选择到此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到目前,由高层次人才领衔创办的高新项目累计已达37个,聚集各领域人才近3000名。
“我们致力广纳贤才,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和人才发展研究院,提供政策研究、评审咨询、人才引进、人才研修、人力资源服务、安居保障、教育培训等全产业链综合人才服务,精准发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赣州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党工委人才办主任谢达琳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该经开区深入落实“4个4000万”人才政策(即高层次人才在赣州经开区创办高科技企业,最高可享受“4000万元资金支持、4000万元创业补贴、4000万元科技强企奖励、4100万元上市奖励”政策),着力推动一批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
此外,该经开区深化“周末工程师”“双聘制”等引才方式,精准实施“靶向引才”,建立完善“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清单,邀请区内重点企业前往各高校开展人才专场招聘会,形成了“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
精益求精优服务
打造“双向奔赴”新生态
在赣州经开区的人才“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段“连环引才”的佳话:赣州善纳新材料有限公司投产后,法人代表陈伟凡博士推荐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李洪文到经开区领衔创办江西晶耀科技有限公司。不久,李洪文又推荐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徐从康到经开区领衔创办赣州优膜科技有限公司。
“在这里,企业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务,我们自己也感受到了十足的尊重。”谈起在经开区的创业心路历程,徐从康说。
这段佳话,是赣州经开区倾心打造“近悦远来”良好人才生态、实现“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该经开区积极落实好党委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带头垂范,一对一关心人才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为每名高端人才安排一名区领导联系、一个部门对口服务、一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作为人才服务专员,让人才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诚意。同时,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事项代办机制和“三同三会、三员三办”企业服务制度体系,协调处理好人才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融资、招工用工、拓宽市场等各类问题,让人才发展无忧。
该经开区还探索建立了数字化人力资源统筹平台,推动人才平台“一站式”服务、人才政策“即申即享”,全力落实好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免费医疗健康体检等关爱措施,高标准建设了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目前3215套自建人才住房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
不拘一格用人才
点燃才智奔涌新“引擎”
获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荣誉12个,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2件、实用新型专利33件……细细数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重视人才、善用人才收获了不少“金果子”,不仅于此,有了人才智力技术的加持,该公司即将建成国内首条智能化、绿色一体化高端钕铁硼生产线。
要使人才留得住,得让人才发展得好。近年来,赣州经开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官本位”,统筹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环节工作,切实为广大人才松绑减负,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如今,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王瑀创办的孚能科技公司,三元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和装机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三、全国第一;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徐从康创办的优膜科技公司,已拥有十几项核心材料结构和靶材制备领域的发明技术专利,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获投资方意向天使投资5000万元;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车声雷创办的中石新材料公司,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自建2.4万平方米厂房即将投入使用……“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的人才创业故事,在赣州经开区不断精彩演绎。
才聚欧潭,智助发展。不拘一格用人才,点燃了才智奔涌的新“引擎”。截至目前,赣州经开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共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22个,省级创新平台载体87个,建成院士工作站、海智计划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0个,打造“科创飞地”2个,域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68件。(潘萍、周加相、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