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规划稳步推进 未来将成自然科学教育、全民学习大课堂
(资料图)
位于南中轴延长线上的大红门地区,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即将从蓝图化为现实。它就是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目前,新馆的建筑概念设计已进入评选阶段,展陈设计、空间功能、收藏研究体系等方面的规划也在稳步推进。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8年5月,位于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天坛的现址主体建筑落成,并于1959年1月开馆,成为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1962年1月,该馆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现馆藏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中位居首位,如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化石、复原全身羽毛颜色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唯一保存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等。
游客在国家自然博物馆游览参观。本报记者 方非 摄
不过,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的言语间透着些许遗憾,“受空间限制,我们这么多好东西根本展不出来,现在展厅里展出的只有三四千件。”他指着古爬行动物展厅中的明星展品马门溪龙骨架举例,这件身长26米的展品每天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虽然我们已经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但是马门溪龙的脖子还是伸不太开。”
国家自然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而根据规划,新馆的展览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届时,该馆的年接待量也将在目前180万人次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新馆将设置展览陈列区、教育科普区、藏品收藏区等区域,其中,教育科普区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孟庆金还是以现馆来做对比:“现在我们楼上的‘探索角’活动一位难求,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这样的科普教室未来将在新馆里进一步铺开。”这些教室都教什么?初步的设想已经形成,比如新馆将布置专门的“认识植物”的教室,展示各种植物的叶根茎标本。在这些科普教室里,由馆内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
“我们希望,未来的新馆不仅成为南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成为城市的客厅。来到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参观、学习,也可以休闲、娱乐,比如喝上一杯三叶虫拉花的咖啡,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的魅力。”孟庆金期待着,未来把新馆打造成链接中国自然博物馆行业与世界自然历史博物馆界的新桥梁,自然科学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中国自然类博物馆规范化建设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