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正文

焦点快看:光伏A股周报51丨一体化投资浪潮再现和隆基绿能市值蒸发近半

2023-04-23 22:00:26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光伏A股周报》旨在记录、评述A股光伏板块和龙头企业的一周行情表现,总结影响行情表现的关键因素,任何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实习生周晗驰 上海报道

本周(4月17日至4月21日),A股光伏板块继续调整。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结合Wind数据,统计了78只A股光伏概念股,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辅料、设备等产业链各环节。截至4月21日收盘,上述78只光伏概念股合计市值约2.74万亿元,较上周减少了约900亿元。

1、一季度光伏新增装机超预期增长,再现一体化投资浪潮

4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至3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6.2亿千瓦,同比增长9.1%。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8亿千瓦,同比增长11.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3亿千瓦,同比增长33.7%。

2023年1至3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3366万千瓦,2022年同期为1321万千瓦,同比增长154.8%。结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至2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3年3月光伏新增装机量为13.29GW,较2022年同期增长466%。

4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案例解读》第二、三章部分(下称《实施方案》),强调“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新能源企业的不合理投资或成本”。

国家能源局表示,新能源项目具备开发建设周期短,运营期用工量少,运行前几年应缴税收低,场址资源稀缺等特点,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当地的就业、税收、产业等带动力度有限。在新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对新能源项目投资提出附带条件,严重推高了新能源项目开发的非技术成本。

风、光等新能源已步入平价时代,制造业、EPC、运维等各环节的成本越发透明,全产业链的收益水平也逐步趋微。《实施方案》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新能源企业的不合理投资或成本”,即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费用外,各级地方政府不得另行设立名目收取费用,也不得强制企业以捐赠等名义收取费用,这将推动开发建设环节的成本回归理性。

产业链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公布的多晶硅报价显示,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8.0万元至19.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9.24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2.73%;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7.8万元至19.3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9.00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2.71%。

硅业分会指出,本周硅料价格收窄跌幅,主要原因在于硅片企业在石英砂保供的前提下,产出超预期释放拉动硅料需求,总体硅料增量部分维持供需平衡,因此短期内硅料价格仍维持缓跌走势。

本周硅片价格延续跌势。M10单晶硅片(182mm/150μm)价格区间在6.38至6.5元/片,成交均价降至6.41元/片,周环比降幅为0.16%;G12单晶硅片(210mm/150μm)成交均价维持在8.05元/片,周环比持平。硅业分会指出,本周硅片价格延续跌势的原因是供应增量超过需求增量。

供给方面,一线企业和专业化企业再度上调开工率,石英砂短期不再是生产过程中卡脖子的因素。二季度以来,由于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各家硅片企业在利润丰厚的情况下基本维持满开,少数企业存在检修计划。备战夏季用电高峰,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临时限电,对晶硅产业影响较小。目前各家企业石英坩埚保供情况乐观,基本满足硅片企业满负荷生产,因此4月产出超出预期7%达到48GW左右。

需求方面,电池端供需紧平衡,组件端需求有支撑。电池端,主流电池片报价维持在1.05至1.08元/W。利润情况并不乐观,电池采购压力增加。组件端,近期部分企业中标价跌至1.65元/W,国内部分一体化生产企业以价换量,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总体而言,二季度随着国内项目陆续启动,终端由一季度海外消费拉动转向国内消费拉动,国内新增装机量逐步提升,对硅片需求存在一定支撑。

上市公司方面,光伏垂直一体化浪潮再现。

爱旭股份(600732.SH)4月21日晚间公告,为适应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光伏产品的追求,应对日益增加的高效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紧抓行业上升机遇,公司拟与济南市人民政府签订《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3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及其配套30GW组件项目,快速推进产业布局,提升公司在光伏高效产品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公告显示,本项目总投资预计为360亿元(含流动资金),总建设期5年,计划分三期建设,每期建设10GW电池和配套组件产能。首期10GW电池及组件项目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开工,计划投资120亿元(含流动资金),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

而就在4月10日晚,爱旭股份一连抛出三份项目投资公告,拟投资建设合计18.5GW电池片产能以及55GW组件产能,合计投资额高达299.6亿元。这也意味着,不到两周的时间,爱旭股份已经豪掷近660亿元用于光伏一体化项目的拓展。

无独有偶,4月20日晚,一体化硅业龙头合盛硅业(603260.SH)连抛三笔大额投资扩产计划,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和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总投资金额规模达425.86亿元。

事实上,受国内外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第二季度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新建、扩产光伏设备产能项目。

天合光能(688599.SH)在4月18日公告中表示拟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10GW新一代高效电池项目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项目自用地摘牌之日起至正式投产运营周期为12个月。

另外,此前市场上就有所传闻的分布式业务拆分上市的消息,天合光能在本周五的一则公告将该传闻坐实。

天合光能4月21日晚间宣布,据公司总体战略布局,结合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合智慧的业务发展需要,发挥资本市场规范治理运作及拓宽融资渠道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公司及天合智慧共同发展,公司拟筹划天合智慧分拆上市事宜。

而本周,又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跨界光伏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

4月17日晚间,百达精工(603331.SH)发布公告称,其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江西百达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投资建设“年产13.5GW太阳能电池项目”,中来股份拟通过参股江西百达及对江西百达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方式与百达精工合作推进该电池片项目。

公告明确,该年产13.5G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年产4.5GWTOPCon电池片项目,预估投资额约为14.62亿元,建设期为10个月;二期年产9GWTOPCon电池片项目待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适时启动。

另外,天眼查显示一家名为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2023年4月18日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达10亿元,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经营范围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成品油批发;石油制品销售;润滑油销售;燃气经营等。

对此,五粮液(000858.SZ)公开回应表示,此次投资与上市公司关系不大,主要是集团在做。目前集团确实在考察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光伏、储能方面,暂时还没有更具体的信息披露。不过,集团很看好新能源行业,因为也是跟国家的目标、方向一致,后续有更多的进展肯定会披露。预计年报发布后会有机构来调研。

2、龙头股周内表现分野,隆基绿能创两年半内股价新低

本周,光伏板块共有10只个股浮盈。其中,仅一只个股周涨幅超过10%。

ST天龙(300029.SZ)、阳光电源(300274.SZ)、山煤国际(600546.SH)在板块内领涨,周涨幅分别为15.08%、7.80%、7.76%。

本周股价周涨幅居前的十家A股光伏公司制图: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周共有68只个股浮亏,其中7只个股周跌幅超过10%。

金博股份(688598.SH)、茂硕电源(002660.SZ)、露笑科技(002617.SZ)在板块内领跌,周跌幅分别为14.34%、14.16%、12.30%。

本周股价周跌幅居前的十家A股光伏公司制图:21世纪经济报道

龙头股方面,本周千亿市值的龙头股数量为8只。TCL中环(002129.SZ)在龙头股中领跌,周跌幅超6%。阳光电源(300274.SZ)和大全能源(688303.SH)在龙头股中表现较好,周涨幅分别为7.8%和3.5%。

本周市值居前的光伏龙头股制图: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周,隆基绿能(601012.SH)周跌幅为4.63%。

4月21日,隆基绿能低开低走,盘中最多时跌超4%,收盘价37.44元/股,最低触及37.05元/股。而37.05元/股的价格,创下了自2020年12月以来的近两年半的股价新低。

近两年,光伏行业一度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尤其在2021年,A股有近十家光伏企业市值来到历史顶峰。但去年年中开始,光伏股出现回调,震荡下跌。

事实上,自2021年11月1日,隆基绿能盘中创下73.6元/股的历史最高价后,隆基绿能便进入了下行通道,按本周的最低价计算,最大回撤幅度已逼近50%。而从市值来看,截至4月21日收盘,隆基绿能最新市值为2838亿元,较巅峰时的5580亿市值蒸发超过2700亿元。

4月10日,隆基绿能发布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破千亿,达1290亿元,同比增长60.03%;净利润147.8亿元,同比增长62.66%。同日,隆基再次宣布扩产。该公司拟在陕西省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35亿元,将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投产、2024年底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