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门:清朝废除科举制以后,那些举人和生员何去何从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二,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大臣上书朝廷请求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清廷面对这些封疆大吏的强烈呼声,经过一番商议,内阁同意了袁世凯和张之洞等大臣的奏请。因此清廷发布上谕:“着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科举制,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式。
(相关资料图)
那么如此重要的科举制废除以后,为何没有引起社会动荡,旧学出身的举人等为何没有反对呢,今天贫道来具体说说。
一、先来说说科举制为什么会被废除
在晚清时代,随着西方科技的冲击,清朝不只是兴办了洋务运动,更是带动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因此科举制度在质疑中被不断改善,而新式学堂亦在同治、光绪年间兴起。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世凯和张之洞等大臣认为科举制的存在阻碍了学堂的发展,甚至认为“科举一日不废,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来士子永无实在之学问”。
所以在光绪三十一年,这些封疆大吏强烈要求马上停止科举制,因为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急需要人才。只有废除科举制,大力推广学校,才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人才,而且学校还可以使人人获得普及教育,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
二、废除科举制以后,清庭的六大善后方法很到位
科举制的废除,将会直接影响到旧学体制下举人、贡监生、生员等数十万人的前途,一旦处置不好,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反弹,造成社会动荡。
因此清廷制定出了妥善的安置方法,废除科举制几个月以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清廷制定了《酌拟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安置中年以上不能投考学堂的举贡生员,主要有六条。
①、“酌加优拔贡额”,拔贡照原额增加一倍,优贡照原额则是增加四倍,岁贡照原额增加数倍。
②、“考用缮录”,也就是说各部院衙门都可考用举人和贡生考充缮录。期满以后,择优奏请改用七品京官在部行走。
③、已就拣举人准令报捐分发,可以免交补班银两费用。
④、举人截取,之前举人只有知县和教职两途,现扩大范围,增加直隶州州同和盐库各大使两职。
五贡生原来只有直隶州州判一职,现扩大到按察司、盐运司经历、散州州判、县丞等。
⑤、生员考职以后不必到京考试,由各州县的知县和教官选拔保送至省。大省取一百名,中省取七十名,小省取五十名,保送人数为取额的十倍。所取各生为各省巡检和典史所用。
⑥、制定种种优惠措施,尽量对举贡生员的考试和任职给予各种优惠。
虽然清末吏治腐败,具体执行落实情况不是太到位。但清廷的这份安置方案,整体来说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旧学体制下的举人、贡监生、生员是最大程度上为其谋取出路,可以说是诚意满满,所以自然是没有造成巨大的反弹和社会动荡。
当然清廷是计划不如变化,废除科举制以后没几年,到了1912年清朝便亡国。而举人、贡监生、生员的谋划出路计划还没有完成,自然是不了了之。
最后总结来说,虽然在当时以袁世凯和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认知中,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多少有些认为科举是百无一用的意思。
但整体来说,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统治阶级的垄断,可以说是封建时代中最公平的选拔的方式。使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来鱼跃龙门,还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再看看古代的欧洲时期,其封建习俗可谓是相当根深蒂固,很长时间内是以门第或者卖官制度来录用官员,直到19世纪后期才实现了利用考试来录用官员。
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有着正反两面,都是有利有弊的。科举制还是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在清末,科举制的弊端无疑是更加放大化,所以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